看来虽似小节,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,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 。小节如此,大节更不消说 。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,夷齐饿死不愿降
周,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 。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,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。
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,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,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。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,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。在看重一件事物时,
他知道执着;在看轻一件事物时,他也知道摆脱 。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,尤其见于知所舍 。苏东坡论文,谓如水行山谷中,行于其所不得不行,止于其所不得
不止 。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,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。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,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,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,不合于艺术口胃者
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 。他不但能认真,而且能摆脱 。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.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。孟敏堕甑,不顾而去,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 。他说,“既已
碎,顾之何益?”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,不愿当大学教授,怕妨碍他的自由 。王徽之居山阴,有一天夜雪初霁,月色清朗,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,便乘
小舟到剡溪去访他,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 。他说,“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 。”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,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 。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
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。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,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
达 。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。
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 。从伦理的观点看,它有善恶的分别,从艺术的观点看,它有美丑的分别 。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?
就狭义说,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,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,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,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。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,问它们何以为善,
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。美之所以为美,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,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(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)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
人,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,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,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。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,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,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,还可以创造作品 。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,善的价值是“外在的”,美的价值是“内在的” 。
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。就广义说,善就是一种美,恶就是一种丑 。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。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讨论伦
理问题时,都以为善有等级,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,而“至高的善”则有内在的价值 。这所谓“至高的善”究竟是什么呢?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
想主义的极端,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,但是对于这个问题,意见却一致 。他们都以为“至高的善”在“无所为而为的玩索”(Disinterested
Contemplation) 。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,斯宾诺莎、黑格尔、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 。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“至高的善”还
是一种美,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。
“无所为而为的玩索”可以看成“至高的善”吗?这个问题涉及到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。从耶稣教盛行之后,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。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
莱布尼兹、尼采、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,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 。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,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,要欣赏 。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 。耶稣教的
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,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,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
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?在西方哲人想,神只是一片精灵,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,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。人愈能脱肉体需
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,则离神亦愈近 。“无所为而为的玩索”是唯一的自由活动,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。
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,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。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,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。我自已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
籍 。老实说,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,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。我以为穷到究竟,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。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,都是要满
推荐阅读
- 鲹鱼又叫什么鱼 鲹鱼的介绍
- 什么是三夏,三秋三抢是什么?
- 元大写怎么写 元大写如何写
- so怎么读
- Nano SIM卡是什么意思
- 市盈率TTM是什么意思
- 中国民间玩具有哪些
- 全自动洗衣机什么牌子好
- 快递罢工
- 红花籽油怎么吃 食用红花籽油怎么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