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班造锯的故事 黄道婆的故事( 三 )


上海博物馆开馆以来,我充分享受了中学生门票的优惠,经常走进那个圆形地方的艺术殿堂,接受五千年文明的启蒙 。其中,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陶瓷陈列室,而宋代的作品——一个有裂纹的瓷瓶——最吸引我的注意 。这样一件破烂的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拙纯朴的味道 。看了四五遍,还是叫宋代破瓶 。有一次,我郑重其事地向母亲介绍,在尚波有一个破碎的宋代瓷瓶 。虽然浑身都碎了,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古雅之美 。在旁边听着的爸爸忍不住笑了:“小傻瓜,这不是破瓷瓶,是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瓷器 。特点是全身开裂,不是烂瓶 。”从此,哥窑瓷这个名词,连同那开裂破烂的模样,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。
最近我家要搬新家了,我妈给我家加了个玻璃柜 。为了给自己增添点文化气息,我邀请了几个同学去逛了逛工艺品店,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小摆设,然后去了古玩店里的老城隍庙 。有很多东西,但没什么可看的 。结果在一个不起眼的陶瓷店里找到了宝藏 。那个五颜六色的陶罐真的很吸引我:赭石色的花纹,简单稚嫩的线条,象形夸张的鱼和动物,尤其是它的圆形,显示了陶罐的笨拙和简单 。脱脱有点像仰韶、龙山和大汶口 。东西不大,但代价不小 。当我高高兴兴付钱的时候,旁边的同学说我“疯了”,想拿这个桶去讨饭 。“我不管,反正我喜欢 。这就是古典韵味,你们现代人 。”
就像一只好的猎狗对所有的猎物都很敏感一样,我对所有有价值的古典文物都有一种自我认同的直觉,我不知道这种直觉从何而来,从何时开始 。总之,就这样,有这样一颗古典诱惑的种子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。
[评论]
这篇文章以丰富独特的内容、深刻的写作技巧和完整严谨的结构取胜 。
开头简洁,充满诱惑 。然而现代的女孩子,有「怀旧情结」?看似一对矛盾,却足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。
文章正文由蓝布、哥窑瓷器和彩陶壶三部分组成 。三部分的构思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步(按时间顺序),而且随着内容的深入而进步(按逻辑顺序) 。先写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对面料的敏感;然后是一个中学生对博物馆展品的热爱;最后想给自己的小窝找个自己喜欢的装饰 。这三项内容有条不紊的进行,衔接过渡自然天衣无缝,值得称赞 。
文中的“爸爸”二字有醒目的效果 。作者设计“爸爸”这个人物,是为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论,可谓别出心裁 。尤其是说到家里的哥窑瓷器,那是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话,让人有家的感觉 。其中,“爸爸”的作用再次凸显 。
结尾呼应开头,返利标题 。虽然没有“意义深远”、“影响终身”之类的“豪言壮语”,却能让读者回味无穷——一个女中学生,种下了这颗古典诱惑的种子,总有一天会有它的收获 。
这篇文章选材独特,文笔清晰优美,是考场上不可多得的满分优秀作文 。
就这样,种下一颗种子 。
5月5日,天气晴朗,华阳在河边叽叽喳喳 。
一直以来,我都不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文化,认为这是老一辈人才感兴趣的东西 。直到那年端午节,我心里种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。
那年端午节,奶奶坐在木椅上,小心翼翼地包着粽子 。但是,我很疑惑 。我觉得包饺子又费时又费力,就劝奶奶买点吃的 。谁知,奶奶笑着对我说:“这种传统手艺,你得学会,不能让它在你这一代消失 。”看着奶奶,我惊讶于她手中的绿叶和白米饭的无穷变化 。结果孩子的好奇心被这个新事物勾了起来 。但是,包好饺子,还得下功夫 。
我开始看奶奶包粽子 。只是在她手里,绿叶、白米、红枣突然变成了精致的粽子 。她看我迷上了,就让我试试 。但我怕包包不好,开了个玩笑 。奶奶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,拿起她旁边的宗野,点点头,示意我和她一起做 。先将稻叶重叠成漏斗状,然后填入白米和红枣,再像盖子一样盖住稻叶两端,最后用线小心地将稻叶系好 。从她娴熟的拉拉扯扯,字字珠玑中,我发现传统文化的美是如此的富有文化和秩序 。收到精美的艺术品又惊又喜,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复杂与精致 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像种子一样悄悄种下 。
在温暖的黄光下,她耐心地教我如何小心翼翼地填糯米,如何防止馅料漏出来,如何把米叶子扎得紧紧的 。奶奶在纠正我做粽子错误的同时,也给我讲了粽子文化的起源和习俗 。“现在,很少有人会包饺子了 。传统文化是根,我们都想继承和发扬 。”她的话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老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认真 。我更努力学习,更注重做粽子的细节,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接受 。渐渐地,我包粽子的技术变得熟练了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