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?都有谁?第二次呢?第三次


我国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?都有谁?第二次呢?第三次

文章插图
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: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到达太空
中国第二次载人飞船神舟六号:费俊龙 聂海胜 于2005年10月12时9点0分0秒发射,至17日,也是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
中国第三次载人飞船神舟七号:三名航天员翟志刚、刘伯明、景海鹏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。
扩展资料:
登月的其他工程简介:
【我国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?都有谁?第二次呢?第三次】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,预计1969年7月2 0至21日首次实现登月 。此后,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“阿波罗”飞船,其中5次成功,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。
整个工程历时约11年,到1972年12月结束,耗资255亿美元 。在工程高峰时期,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、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,总人数超过30万 。它是那时人类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。
该工程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,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 。最后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,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、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 。
为了进行载人登月,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,即在1961年至1965年发射九个“徘徊者”月球轨道器,用以了解未来的“阿波罗”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 。
在1966年至1968年发射五个“勘探者”月球着陆器,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;在1966年至1967年发射三个月球轨道环形器,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观测,从而选出10个登月点;在1965年至1966年发射10艘“双子座”飞船,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、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。
阿波罗工程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研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 吨的大推力“土星5”运载火箭 。研制“阿波罗”飞船是该工程的“重头戏” 。飞船的指令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,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;服务舱装有主发动机等系统;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—神舟五号飞船
嫦娥 5 号上升器已经顺利从月球表面起飞了 。它要经过几次变轨,才能逐渐和环绕器汇合 。这次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环绕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 。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,也是一次大的突破。
最早的交会对接技术起源于美苏两国 。双子座飞船和联盟号飞船都曾经实现过伴飞,也就是两艘飞船尽量靠近,进行编队飞行 。这两个国家当时已经掌握了宇航员太空行走的技术 。他们甚至想让两艘飞船通过太空行走来交换宇航员 。但是到最后,还是作罢了 。
接下来就是发展交会对接技术 。双子座8号和阿金纳上面级首先完成了对接 。阿金纳上面级是无人火箭,双子座 8 号搭载了 2 名宇航员 。虽然只是把火箭和飞船做了物理锁定 。根本没办法让人从对接的地方钻过去,但总归是一个创举 。
苏联人最开始实现飞船对接,接口也是死的,没办法走人,只是起到了物理连接的作用 。即便苏联人设计的登月舱,中间也是不通的,需要宇航员从飞船里爬出来,进行太空行走,然后爬进登月舱 。这个过程很麻烦,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也不愿意,但是时间来不及,只能先这么凑合着 。
后来,苏联人为了和空间站对接,美国人为了阿波罗飞船和登月舱对接,不约而同发展出了插头插座的对接系统 。飞船顶上是一根插头 。空间站或者登月舱这边的接口是一个圆锥形的漏斗 。只要慢慢调整飞船的姿态,把插头捅进漏斗里插到底就算是万事大吉 。随后插头被拉紧,对接机构的圆环也就逐渐靠拢,随后锁定在一起,对接过程也就圆满完成 。这时候,只要拆下中间的漏斗和插头系统,中间就是一个通道,可以供人员往来 。
苏联的这套对接机构也曾经出过故障,联盟 10 号和礼炮 1 号空间站对接的时候,硬是留下一道缝子没对齐,对接没有到位,自然是没办法开门 。结果 3 个宇航员只能在门外睡了一宿 。回家没带钥匙,进不去门的糗事儿很多人都遇到过,那种感觉真的让人抓狂,他们后来灰头土脸的回了地球 。
后来美苏关系缓和,开始开展合作 。要完成阿波罗飞船和联盟号的对接任务 。苏联那时候已经研发出了一套周边对接机构,美国人也跟着做了一套 。这套机构比原来的插头插座的对接系统可好用多了 。不用再分公母,任意的飞船和航天器都可以对接 。后来,这种周边对接机构不断改进,成了国际空间站的标配 。大家普遍都愿意遵循这个标准,我国的神舟飞船的接口也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。不过国际空间站的还是保留了和联盟号对接用的插座,可以和联盟号的插头相匹配 。进步货运飞船其实就是联盟载人飞船的改进版,也是用的同样的对接机构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