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发现孩子》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篇( 三 )


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,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。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,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,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,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 。看了《发现孩子》让我明白,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,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,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 。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 。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,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 。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,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,受伤 。
【《发现孩子》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篇】
久而久之,孩子变得顺从,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 。而这些,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,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。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,当演讲结束后,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,他说:我觉得很困惑,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,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,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 。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,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,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,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。
所以,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,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,因为,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,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 。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,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,而应针对我们自己 。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,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。假如大人做得不够,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,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,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,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 。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,我们教育的任务是,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,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。
《发现孩子》读后感篇5
时代在变迁,社会在进步,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,风靡世界呢?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?
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《发现孩子》,又有了新的体会 。蒙台梭利关注儿童、欣赏儿童、培养儿童,首创“儿童之家”,系统进行教育实验,不愧是“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” 。她认为“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” 。在本书中,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。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,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。
智力有缺陷的孩子,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,产生了惊人的变化,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,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。而今,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,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?可实际情况呢,制度与应试的枷锁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、实践与创新的缺失、重认知轻情感、重精英轻大众……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,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?
班级授课制下,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,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,学习相同的课程,接受相同的测试 。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,有的热情大方,有的调皮顽劣,可谓是个性迥异 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,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,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,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 。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,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,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“权利”,重复着“我是为你好”的论调,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,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,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,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,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,但效果却不明显 。自己筋疲力尽,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 。一次,老师不在,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 。和两个男孩交流,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,老师不在时就会“大闹天宫”的原因 。他们认为,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“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 。”看来,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,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,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,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 。这,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。
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 。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,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,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,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 。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 。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,观察、理解、引导和帮助他们,而不是再以建议、劝告、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