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常识及答案高中 文学常识及答案

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 , 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 。
《战国策》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 , 有很多也是论文 。在现存的文献中 , 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《过秦论》为最早: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 , 《过秦论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 , 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。
论说文的写作特点 , 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 , 做到说理深刻、逻辑严密、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、理、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:心里想得正确清楚 , 才能说得明白深刻、没有漏洞破绽;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 , 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。
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 , 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。一、不同时代、不同作家的论说文 , 风格不同 。
自汉代以至南北朝 , 或有意铺排 , 或着意对偶 , 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 , 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 , 层次比较简单 。唐代自韩、柳起 , 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、回转曲折 , 其变化奇诡多端 , 使人莫测;而作者的结论 , 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。
到了宋代 , 以苏轼为代表 , 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 , 又有了通畅明快、气势浩然的特色 。试以贾谊《过秦论》和韩愈《杂说一》作一简单比较 , 看一看这种区别 。
《过秦论》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。上篇依次叙述: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;其他诸侯网罗人材、合纵缔交以攻秦 , 反为秦所败;延至始皇帝 , 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;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 , 想传业万世;但陈涉揭竿而起 , 很快就推翻了秦;结论:秦之速亡 , 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。
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: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;次言秦始皇帝“怀贪鄙之心 , 行自奋之智 , 不信功臣 , 不亲士民 , 废王道 , 立私权 , 禁文书而酷刑法 , 先诈力而后仁义 , 以暴虐为天下始”;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 , 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;最后得出结论:“故先王见终始(事情的开头与结尾)之变 , 知存亡之机(关键) , 是以牧民之道 , 务在安之而已 。”可以说:上篇以述代论 , 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;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 , 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。
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 , 较少纡徐曲折 。再看《杂说一》 。
【文学常识及答案高中 文学常识及答案】
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:龙嘘气成云 , 云固弗灵于龙也 。然龙乘是气 , 茫洋穷乎玄间 , 薄日月 , 伏光景 , 感震电 , 神变化、水下土 , 汩陵谷 , 云亦灵怪矣哉!云 , 龙之所能使为灵也 。
若龙之灵 , 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。然龙弗得云 , 无以神其灵矣 。
失其所凭依 , 信不可欤?异哉 , 其所凭依 , 乃其所自为也 。《易》曰:“云从龙 。”
既曰龙 , 云从之矣 。(灵于龙:比龙还“灵” 。
茫洋:即汪洋 , 浩瀚无际的样子 。玄:玄冥 , 指广大空间 。
薄:迫 , 接近 。伏:等于说遮蔽 。
景:同“影” 。震:指雷 。
神:动词 , 指其变化很神奇 。水:动词 , 流水 , 降水)文章的主题是论云、龙关系 , 借以喻指君、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 。

文章虽短 , 却富于变化 。先说云“弗灵于龙”;“然龙乘是气”句一转 , 得出“云亦灵怪”的结论;说到龙“非云之所能使为灵”处又是一个波折;“然龙弗得”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 。
然后发出“其所凭依 , 乃其所自为”的感叹 , 最末从《周易》引出“云从之矣”以作结 , 言已尽而意未穷 。全文如沿路盘山 , 时进时退 , 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 , 步步深入 , 循环上升 , 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