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时需要注意22点( 二 )


(6)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,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、双穴双罐法,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,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。
(7)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,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 。 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,使其倾斜,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,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罐内,罐体自然脱落 。
(8)在使用针罐时,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,肌肉收缩,加之罐底部的撞压,容易使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,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,容易造成气胸,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。
(9)初次治疗的病人,年老体弱者,儿童及神经紧张、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,拔罐时间宜短,负压力量宜小,手法宜轻 。 同时应选择卧位,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,以免发生晕罐现象 。 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、面色苍白、恶心呕吐、四肢发凉、周身冷汗、呼吸急促、血压下降、脉微细无力等 。
遇到晕罐现象,医者不能紧张慌乱,要立即令患者平卧,注意保暖 。 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;重者则应针刺人中、内关、足三里、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、中极、关元、涌泉等穴,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。
(10)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、小水珠、出血点、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,均属正常治疗反应 。 一般阳证、热证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;阴证、寒证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、暗红色瘀斑反应;寒证、湿证多呈现水泡、水珠;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 。 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,但起罐后立即消失,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,一般提示病邪尚轻,病情不重,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 。 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,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。
(11)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、体质而定,一般瘀斑消失快、急性病、体质强者,间隔时间宜短;瘀斑消失慢、慢性病、体质弱者,间隔时间宜长 。
(12)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、年龄、病情和体质而定,一般急性病、青壮年、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;慢性病、老年、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 。
拔罐的特点
拔罐疗法所使用的罐具种类很多,按临床使用,一般分为传统罐具和新型罐具两大类 。
传统罐具都是根据所用材料而命名,包括兽角罐、竹罐、陶瓷罐、玻璃罐、橡胶罐、塑料罐、抽气罐、金属罐8种,分别由兽角(如牛角、羊角)、青竹、陶土、玻璃、橡胶、塑料、金属(如铁、铝、铜等)制成 。 目前,在民间和基层医疗单位仍普遍使用竹罐、陶瓷罐、玻璃罐3种,兽角罐在边远山区还有少数人使用;金属罐因导热快,太笨重,目前已被淘汰 。
新型罐具又分为电热罐、磁疗罐、红外线罐、紫外线罐、激光罐、离子渗入罐等多种,但这些罐具因造价高,使用复杂,目前仅限于少数医疗部门使用,未能全面普及和推广 。
(1)竹罐:随排气方法不同,选材、制作也有区别 。 竹制火罐因用火力排气,须选取坚实成熟的老竹子来制作 。 老熟的竹材料质地坚实,经得起火烤而不变形、不漏气 。 竹制水罐,因要用水或药液煮罐,蒸气排气,要选择尚未成熟但也不青嫩的质地坚实的竹子制作 。 竹罐的优点是取材方便,制作简单,轻便耐用,便于携带,经济实惠,不易打破 。 缺点是容易于裂漏气,不透明,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。
(2)兽角罐:是指用牛、羊等兽角制成,顶端磨成一孔 。 用于吸吮排气 。 目前,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用兽角拔罐的习惯 。
(3)陶瓷罐:用陶土烧制而成,口底平正,里外光滑,厚薄适宜,此罐适用于火力排气法 。
(4)抽气罐: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制成,采用罐顶活塞来控制抽排气 。 抽气罐的优点是不用点火,不会烫伤,安全可靠,抽气量和吸拔力可控制;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;罐体透明,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,便于掌握拔罐时间 。 抽气罐是对传统罐具改进的一大突破,是目前临床医生广泛使用的罐具,给拔罐疗法向家庭和个人自我保健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。
(5)橡胶罐:用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橡胶制成 。 口径小至可用于耳穴,大到可以覆盖整个人体 。 其形状因临床需要各异 。 用于抽气排气法 。 优点是消毒便利,不破损,适用于耳、鼻、眼、头皮、腕踝部和稍凹凸不平等特殊部位拔罐;缺点是价格高,也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。
(6)塑料罐:用耐热塑料压制而成 。 其规格型号与玻璃罐相似 。 优点是不易破损,轻便携带;缺点是不能观察罐内变化,并易老化变形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