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怪孩子没创意,只是你不懂得怎样解决问题

标准答案是指固定的答案 , 而解答是指经过分析而得到的答案 。 标准答案通常只有一个 , 然而解答根据不同的分析 , 可能有很多种答案 。 标准答案只有“对”和“错” , 解答却有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 。

别怪孩子没创意,只是你不懂得怎样解决问题

文章插图

我们从小学到高中这十二年岁月里 , 会进行好几百次考试 , 寻找标准答案的能力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, 即使完全不懂 , 也拥有卓越能力可以圈选出正确的答案 。 不过 , 这些标准答案现在都能在网络上找到 , 现代讲求的是多元化、具创意的独一无二答案 , 或者彼此互不相同的答案 。
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 。 在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, 让孩子思考 , 才是教育的重点 。 比起答对或答错 ,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索过程更重要 。 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标准答案 , 而是要培养学生可以秉持好奇和疑问的态度 , 自己解决问题 。
我们的学生很擅长在大人给予的框架中寻找标准答案 , 相反地 , 犹太人自由又有弹性 , 拒绝被困在框架里 。 犹太人最常问的问题是“你有什么想法” 。 他们的讨论可以结合“我的想法‘和“你的想法",创造出“我们的想法” 。
我们的学生为了达成目标拼死拼活 , 犹太人则会享受那个过程 。 我们的学生擅长打短期战 , 犹太人则擅长打长期战 。 假如爱因斯坦或爱迪生出生于韩国 , 结果会如何呢?也许爱因斯坦会被赶出学校 , 或是因只擅长数学和物理 , 其他科目成绩不好而无法上大学;爱迪生在学校或社会里则会受到霸凌 , 即使发明很多东西 , 也会因为受到许多限制而无法发光发热 。
别怪孩子没创意,只是你不懂得怎样解决问题

文章插图

假如妈妈倒了一杯柳橙汁给孩子 , 并问他:
“孩子 , 这是什么?”
“是水 。 ”这种时候 , 妈妈通常会有这样的反应:“这怎么会是水呢?这不是水 , 是柳橙汁啊 。 ”
当妈妈说出这种否定的话 , 孩子会感到挫败、丧失信心 , 自我评价也会跟着降低 。
“孩子 , 这是什么?”
“是水 。 ”
“是吗?你为什么这么认为?”
“是黄色的水啊 。 ”
“哇!你怎么会有这么棒的想法呢?”
当孩子听到妈妈的赞美 , 就会自信满满 。
“妈妈给你看真正的水 , 看仔细哦 。 ”
妈妈将水倒入玻璃杯 , 孩子仔细地盯着瞧 。
“水是什么颜色呢?”
“水没有颜色 。 ”
“没错 , 水没有颜色 , 柳橙汁有颜色 。 水没有颜色 , 柳橙汁是黄色的水 。 ”
虽然孩子的答案在大人眼中是错的 , 但是没有必要斥责孩子说错了 , 只要询问“是吗?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?”就好 。
那么孩子就会解释自己这么认为的理由 , 妈妈只要根据孩子的回答提出问题 , 刺激孩子更深入地思考 。
标准答案会阻碍创意思考 。 对小孩而言 , 妈妈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, 如果从大人口中听到标准答案 , 孩子便无法跳脱框架 , 或许还会变得像机器般机械式地说出标准答案 。
当孩子答错或犯错时 , 是和孩子进行探讨的最佳时机 。 假设孩子端着装了牛奶的杯子却不小心翻倒 , 家长一般会有这样的反应:“笨蛋 , 你在做什么啊?”
比较沉稳的家长会说:“怎么回事?怎么不小心点!”
当孩子犯错时 , 如果家长作出这种反应 , 便会伤到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。 犯错就会挨骂 , 因此变得不想再尝试 。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 , 哪有人一生下来什么事都会做呢?
“任何人都会犯错 , 只要把翻倒的牛奶擦干净就行了 。 ”
“可能装了牛奶的杯子对你来说太重了 , 如果杯子有把手 , 你就不会翻倒了 。 ”
孩子犯错时总会畏畏缩缩 , 此时首要之务是安抚孩子 , 要关注的是解决方案 , 而不是孩子犯错的行为 。 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的人格或错误上 , 要透过错误制造机会 , 让孩子学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。
“为什么会翻倒牛奶呢?”让孩子镇定情绪后 , 妈妈只要问这句话 , 孩子便会自行思考 , 然后回答 。
“因为太重了 。 ”
“因为我用跑的 , 才会翻倒 。 ”
“因为我没抓好杯子 。 ”
妈妈听完孩子的回答后 , 只需要附和他的回答 , 然后继续对话 。
“牛奶洒在地上了 , 该怎么办呢?”
“要擦干净 。 ”

推荐阅读